近日,武漢“四區兩院”6大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一,也是蔡甸區首座“平戰結合”三甲醫院——武漢市常福醫院(以下簡稱“常福醫院”)項目主體結構和精裝修部分建設基本完成,靜待竣工驗收。
常福醫院于2020年7月20日正式宣布開工建設,項目總建筑面積達22萬平方米,總投資25.2億元,定位于“平戰結合”,按照三甲醫院標準建設,并根據傳染病醫院和綜合性醫院的要求建設配套設施,建設內容主要包括門診樓、醫技樓、住院樓、傳染病樓和科研后勤樓等五棟單體建筑。
醫院建成后,平時按照“大綜合+小???rdquo;模式運行,滿足周邊居民就醫需求,戰時轉化為傳染病救治醫院,分級響應,快速轉換,醫院平時提供床位1000張,戰時可轉換床位1000張。
項目設計追求形式與功能的統一,采用了現代幾何元素,結合中國式院落空間,形式服從功能,形成豐富的立面形象和多維組合院落空間。立面材質以鋁板裝飾為主,錯落有致,富有韻律;外墻設計大氣、美觀;窗間墻面采用淺白色金屬鋁板裝飾,與藍色條形窗相互映襯,使建筑在白色干凈整潔基礎上,多了一些紋理,顯得更加溫馨舒適;同時整體建筑配以周邊綠地景觀顏色,形成藍、白、綠的主體色調,與大自然更加貼近,更加協調與融合。
在滿足建筑功能與外觀設計的前提下,常福醫院整體建筑有效采用了低能耗建材和設備設施。建筑外墻大量使用了網格結構的金屬遮陽板,能有效減輕日射負荷,提高室內環境的舒適度。
在常福醫院門診樓前,可以看到廣場兩側櫸樹對稱布局,開敞大氣。景觀整體空間結構呈現“防護隔離連成環,大小微園落玉盤”的特點。據介紹,項目按照“海綿城市”理念建設,通過精心設置透水鋪裝、下沉綠地、雨水花園等,實現生態排水、綜合排水,使項目始終具備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熱島有緩解的狀態,精心為醫院人員、患者及家屬打造一個等候、療養、休閑的自由綠色空間,彰顯人性化關懷。
走進醫院內,大廳寬敞明亮,墻面以木色金屬板與白色金屬板結合的形式,木色金屬板劃分功能區域,讓人一目了然,樓層欄板以白色金屬板分割,與建筑形式內外相融。吊頂系統采用集成吊頂,與墻體無縫對接,裝配化程度高。公共走道地面采用無縫環氧磨石地面,一次性鋪裝完成,牢固耐久、平整度高。醫院病房、手術室、大廳等各處精裝修施工均已完成,正等待相關醫療設備入場。
項目提出打好“地下室施工、大機電安裝、醫療專項施工”三大攻堅戰的主體戰略目標,以設計為源頭、技術為支撐、施工為兜底,針對性構建“戰時”轉換能力。為滿足項目建設“三區兩通道”要求,醫院配備了雙物流系統和負壓病房:
雙物流系統——包括軌道物流系統和氣動物流系統,可有效滿足疫情期間各科室對不同物品物流傳輸方面的各種需求,大幅提高運輸效率。
負壓病房——醫院普通病房日常是正壓狀態,轉換成傳染病房時則變為負壓運行。該轉換機制通過大小風機實現轉換。住院樓每一層都設置獨立風道與2套風機,平時運行小風機,當需要收治傳染病人時,通過轉換閥門運行大風機,增大風量,普通病房馬上轉成負壓病房。負壓病房均設置雙門互鎖傳遞窗和呼叫對講設備,可有效避免在疫情期間傳送物品時的直接接觸,保證醫院整體的安全性,充分打造‘平戰結合’應用場景中的‘雙保險’。
此外,項目建設中的病房結構上也會進行隔離改造,戰時可把病房區域的陽臺打通,變成患者通道,實現“三區兩通道”的部分功能。
武漢常福醫院建成后,由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全面接管運營。武漢常福醫院將充分發揮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優質的醫療、教學、科研資源優勢,共享技術、人才、學科建設等優質醫療資源,重點建設創傷醫學中心和腫瘤醫學中心,建成硬件設施國際領先、診療能力國內一流,集醫療服務、科研教學、康復管理、健康教育、應急救援“五位一體”的三甲醫院。
常福醫院的建成,有助于提升武漢市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救治能力,且能滿足周邊地區30萬規劃人口的日常診療,是聚焦新冠疫情,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民生工程。
素材來源:中新網湖北、鳳凰網湖北綜合、《光明日報》客戶端、武漢市蔡甸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華中大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