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格威小鎮這樣開放性的失智癥患者養老機構,在全球實在是太少了。也許霍格威小鎮這種模式很難復制,但理念可以借鑒。目前,中國針對失智老人護理的研究還比較少,養老院拒收失智老人的情況很普遍。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借鑒荷蘭霍格威小鎮的做法,將其運用于國內的養老項目。
文 / 文莉 Perkins and Will 中國區資深助理董事、項目總監/北方區域代表
歐美國家比亞洲更早出現人口老齡化問題,在具體的養老項目規劃、設計和建設中,我國可以借鑒荷蘭等發達國家的設計理念,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探究。
荷蘭老齡化社會現狀及政府政策
荷蘭是人口老齡化嚴重的發達國家,也被譽為世界最強養老國家。荷蘭中央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荷蘭人口老齡化趨勢仍在不斷加劇,同時該統計局還研究了未來幾年人口增長的情況。該研究所認為,到2029年荷蘭人口將達到1800萬,其中幾乎四分之一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到2030年,80歲以上的人口將從80萬增加到120萬。
荷蘭的法律規定,患者一般住院時間不允許超過6天,6天之后必須出院。一些老人出院后會被安排在康復中心進行最長不超過6個月的治療,在康復中心治療后,根據老人的恢復情況,再決定安排他們回家休養或是轉到養老護理機構繼續治療,因此養老護理機構成為荷蘭非常重要的社會角色。
自2005年以來,荷蘭連年被國際權威評估機構評為世界上養老護理事業發展最好的國家。荷蘭的養老護理產業在各個方面都達到了高水平、高品質,其獨特之處在于不僅為客戶提供優質的(輔助)醫療護理,而且還注重每一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這一點在荷蘭養老護理項目中體現得十分充分。
霍格威小鎮的設計
霍格威(Hogeweyk)小鎮目前只接收荷蘭籍的重度認知障礙癥患者。
霍格威小鎮的創始人也是最初靈感來源人伊馮•范•阿姆榮根原來是一名專職看護失智癥老人的護工,20多年前,她在照顧失智癥老人時發現,傳統養老護理機構的管理制度對老人的健康非常不利,她期望可以有一個能讓失智老人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快樂的護理中心。后來,她的想法得到了荷蘭政府的支持,也成就了現在的霍格威小鎮。
阿姆斯特丹霍格威小鎮
霍格威小鎮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郊外,是全球首家專門為失智癥老人建立的療養院式“失智癥照護小鎮”。設計師并沒有按照傳統的養老護理機構那種冷冷清清、規規矩矩的模式進行設計,而是用 23所舒適、現代化的公寓代替傳統的病房,給予患者更好的體驗。小鎮占地面積約有10個足球場大小,其中理發店、超市、影院、娛樂場所、醫院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每一處細節都是經過設計和研究的,包括顏色的搭配也是結合治愈療法原則,讓設計服務于這里的老人們。
與傳統養老機構不同,霍格威小鎮并不限制老人們的行動自由,沒有穿著白大褂的醫生和護士,只有咖啡館的收銀員、雜貨店店主、理發師和郵局職員等“普通人”。其實,這些“普通人”和來來往往的“路人”都是工作人員,他們就是以這種角色扮演的方式與老人們“正常”相處、溝通的?;舾裢℃傆?50名全職或兼職護理人員,醫生和專家“扮演”成小鎮居民,為152名失智癥老人提供24小時的全方位照顧。老人在這里生活,完全感覺不到這是一家養老護理機構。
設計師在調研時發現,慣常的失智癥照護機構基本是隔離療法,在蒼白清冷的病房里,老人們被“圈住”, 一切活動都只能由他人安排,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衣食住行不能自己決定,每天只能待在被限制的空間里,失去自由。因為患病,他們喪失了很多重要的人生樂趣,而這樣的隔離治療在科學上被證明會加重認知癥患者的病情。英國的《自然·神經科學》雜志的一項研究表明,隔離療法會加重失智老人的病情。
因此,在霍格威的設計中,老人居住的房間特意設計了6種主題風格:城市風格、貴族風格、商務風格、印度風格、居家風格、文化風格和宗教風格。設計師了解到,在失智癥病發的過程中,童年和青年時期的記憶是最長久的,為了盡量減少老人對于新環境的抵觸和焦慮,室內的裝修和裝飾布局都參照20世紀40、50年代的建筑風格,這樣的設計可以讓老人留存記憶中的生活場景,增加安全感,降低他們的焦躁感、緩解病情。例如,社會地位較高的老人住的房間里會有護工扮演管家,基督徒的房間里會有耶穌像之類的擺設,工匠的房子里會有他熟悉的工具等。
總之,無論是從房間設計風格還是內飾上,都會盡力去貼近居住者本人的生活習慣。醫護人員還通過老照片、懷舊音樂等喚起失智癥患者幾十年前的記憶,讓他們有更多的精神歸屬感。為了進一步加強老人們的精神生活,將性格、興趣愛好相似的老人安排在同一個居住單元,讓他們多互動,這樣有利于緩和病情。
荷蘭失智癥照護模式和設計模型
失智癥包括失憶、失語、失認、失用、譫妄、認知障礙、精神心理問題等。失智癥患者的輕度癥狀是失憶、困惑、害怕、痛苦, 病情很快就會加重,中度癥狀是失憶較多、部分識別能力下降、計劃能力下降,同時伴隨著部分生活能力的缺失,更重要的是困惑、恐懼、無助的痛苦,重度癥狀則是半失能、失能、失語、不能控制行為和情緒、生活能力不斷喪失等。
研究發現,嗅覺和圖片是可以激發記憶的方式。所以,這兩點在失智癥護理機構的設計中也很重要。荷蘭和中國一樣,老人更愿意居住在自己家中,只有在健康情況出現問題需要長期照護時才肯入住養老機構。在荷蘭的養老護理機構中,失智失能和單純失能者的比例為 3:2,荷蘭人認為單純失能并不可怕,失智和一定程度的失能才需要入住長期照護機構。
經過多年的研究,荷蘭對失智癥老人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已經有了一套非常有特色的照護模式和設計模型,老人們以 6~8人為一個單元共用一個大起居室。不同健康狀況的老人活動范圍分為三個級別:病情嚴重的只能在自己的單元里活動,狀況稍好的可以到別的單元里串門,級別最高的可以去對外的公共餐廳和超市等區域,但不能走出養老護理機構。
霍格威小鎮就是荷蘭失智癥照護模式和設計模型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項目。在小鎮里,老人們的居住區域每個6人間或8人間里就有1到2個醫護人員,扮演著鄰居、室友等角色,老人們和這些固定角色一起生活。
霍格威村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個“烏托邦”,即使有大門和圍墻,他們也可以在小鎮里自由行走,還可以出門購買各種日常用品、去理發店理發、到酒吧和朋友們小酌一杯暢聊往事。他們不會被人限制行動、不會被要求“遵守規矩”,而是可以“正常”地生活下去,與“朋友們”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像正常人一樣在家里做飯、打掃衛生,愉悅、自由并且有尊嚴地生活。霍格威給這里的老人設計了“正常”的生活環境,能夠喚醒他們年輕時的記憶,使他們有安全感,以此來緩解認知障礙癥。研究顯示,這些老人服用的藥物較少,他們胃口更好,更有活力。
我國失智癥養老護理項目的設計啟示
根據 WHO(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失智癥患者已超過5000萬人,并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增加,在未來30年內,失智癥患者的人數預計會翻一番。
我國早已步入老齡化社會,預計到2050年老齡人口將達4.8億,占總人口的35% 左右,失能失智老人將達到上億人。
霍格威小鎮這樣開放性的失智癥患者養老機構,在全球實在是太少了。也許霍格威小鎮這種模式很難復制,但理念可以借鑒。目前,中國針對失智老人護理的研究還比較少,養老院拒收失智老人的情況很普遍。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借鑒荷蘭霍格威小鎮的做法,將其運用于國內的養老項目。
針對失智老人的特殊設計
設計“可識別”。
想要做好失智癥養老護理機構設計,首先要知道失智老人們面臨著怎樣的狀況,重視使用者或居住者的需求,設計出失智癥老人想入住的生活環境。失智癥患者有視覺障礙,如果色彩的對比太弱,老人會出現分辨困難。此外,在設計時還應避免灰色和米色的搭配,家具和地面、餐具和餐桌也應該有色差,衛生間的墻面和地面也不能是同一個顏色,甚至馬桶圈也需要使用不同顏色加以便區分,等等。
在設計過程中,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
白色墻壁是失智老人發生認知混亂的原因之一,應謹慎使用;建筑設計中的形式和材料運用及室內設計中的色彩等細節,需要充分考慮失智癥人群的適應性。在設計中還要注意可識別性,運用不同色彩、圖案或標志物幫助老人進行方向認知、時間認知和場所認知。
失智患者生理節律紊亂,會造成各種行為問題,如果房間里光線昏暗,容易使老人白天昏昏欲睡,晚上該睡覺的時候卻難以入眠,這樣不僅對他們的健康不利,而且會增加護理工作的負擔。所以,失智老人的生活環境需要良好的照明,并有充足的活動空間,白天要讓老人多曬太陽,多到戶外活動。
設計“熟悉化”。
陌生的環境容易讓失智癥老人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很容易產生恐懼心理,所以設計應符合老人熟悉的環境,以緩解他們的不安。在細節上要確保老人生理和心理安全,
避免尖銳物、刺激物,避免喧嘩嘈雜的環境。應提供適當的環境刺激,運用適當的色彩、景觀、老人熟悉的物件等,激發老人的興趣和好奇心。
失智癥老人需要的是更多的社交和溝通,在設計時需要
在合理的空間內提供不同主題的社交俱樂部,比如音樂俱樂部、烘焙俱樂部和繪畫俱樂部等,讓有相同愛好的人更容易結識對方,而不是悶在房間里胡思亂想。他們不用待在傳統意義上的養老院格子間里, 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有自己的社交圈, 他們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融入這個小小的社會。
設計無障礙。
例如,活動區域道路坡度要小,需要設立無障礙通道,老人活動路線都有休息區,方便老人隨時可以停下來休息,還有門口入口處、大廳、走廊、臺階等地禁止放置雜物,走廊寬度要滿足扶手安裝和輪椅通過等。
康復活動區不應該是堆滿器械的單調無味的空間。一般入住的老人年齡都很大,不需要太復雜和強度大的運動設備,可以設立一些活動區域,組織老人們做一些小游戲,鼓勵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鍛煉。白天一般不鼓勵老人長時間待在房間里,而是要鼓勵大家在客廳里活動,一起打掃、做飯、交流、娛樂、看電視,客廳一般都有良好的照明,可以設計一個開放式的廚房,這對老人很重要,因為廚房里的活動是對老人的一種激活訓練。
設計“個性化”。
在失智癥專業照護機構的設計特點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高度的個性化設計”,指的是研究每一個老人過去的生活、興趣、愛好、職業、生活習慣,根據這些情況對老人提供不同的策略和有針對性的設計,即老人的激活方案。例如,相同興趣愛好的老人居室可以臨近設置或同住一間房;性格不同的老人需要不同風格的居住環境等。鼓勵老人把自己的家具和物品帶進來,保留與過去生活的聯系。
職工空間也很重要。
此外,照護人員也是老人生活環境中的重要因素,他們日常工作中的狀態、聲音、表情、動作等都會對老人的心理造成影響。員工休息室也是失智癥照護中心設計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照護工作人員身心壓力較大,他們需要合理適當的休息空間和相對“獨處”的時間。在這個區域內,員工可以休息、交流,得到有效的放松,這樣也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緩解他們的精神壓力,以更積極健康的狀態照顧老人。
治療性環境的重要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環境與失智癥的病程進展有密切關系,專業的照護環境設計應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為理論依據,
設計水平應超越“基本需求”層面,提升到社會互動、人性化、心靈照護、自我實現等“發展需求”層次,這樣可有效延緩病程進展,甚至對疾病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國外學者稱之為“治療性環境”。相反,惡劣的環境會加重失智癥患者的癥狀,降低照護質量,加速疾病進程。
照護環境設計還應結合療愈設計理念進行設計,
音樂、植物花草、小動物、氣味等都是失智癥養老護理中心設計中需要考慮的。康復花園是荷蘭很多養老護理機構常有的設計,戶外花園是失智癥老人感知氣候和四季變化、導引生活規律的重要途徑,花園里的種植活動是一個非常好的激活手段,老人自己種植或是指導義工種植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養小動物也很受老人的歡迎,荷蘭很多養老機構都會養一些雞、小兔子,甚至養豬。荷蘭的養老機構目前也發展出很多創新的模式,比如小鎮和農場的概念等。
荷蘭一些養老照護機構為了提高老人的幸福感做了很多嘗試。比如,在政府的支持下,養老機構旁邊建設青年公寓,以低廉的價格租給年輕人,條件是他們每周必須付出一定的時間陪伴養老院里的 老人。這樣的方式讓失智癥老人感覺沒有被“孤立”,而是仍然融入社會與不同年齡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
我們在針對國內失智癥照顧中心的設計中也可以積極引入康復花園、生態農場和混齡社區這樣的理念,結合我國國情對失智癥養老護理機構提供更加人性化、定制化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