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建斌 杜志杰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建筑業發展亟待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筑業發展迅速,而進入21世紀以來則逐漸顯露出與新時代發展不相適應的困境,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
1、高能耗 高污染
建筑業粗放式的發展消耗了大量資源和能源,我國每年建材生產所消耗的礦產資源達100億噸以上,建材生產及施工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約占全國CO?排放量的35%。
建筑業給環境帶來嚴重污染,其中建筑揚塵占空氣污染的15%左右。而在建材生產排放的大量污染物中,僅水泥粉塵一項的排放量就高達27.42萬噸。
2、低效率 短壽命
全社會的工業化程度都在提升,在過去的50年,制造業的生產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而建筑業的效率還相對偏低,無論是設計能力、建造方式,都遠遠落后于這個時代。
我國建筑壽命短,平均壽命僅30~40年,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尚未達到使用年限的建筑因為不能滿足功能變化的需求,會面臨被拆除重建的風險,這對社會資源造成了巨大浪費。
3、重建設 輕經營
既往建筑項目注重初始投資建設,卻很少關注建筑全壽命期綜合效益,特別是建成后的運營維護常常被忽略。粗放的建設模式、重復低效的改擴建方式,大大增加了建筑全壽命期的綜合投入。
二、裝配式建筑與醫院建設的創新發展
1、頂層設計助力裝配式建筑發展
提到裝配式建筑,有些人就會想到建國之初和改革開放初期曾經出現過的大板建筑。事實上,我國建筑工業化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集中推動階段。
2013年,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頒布《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加快綠色建筑相關技術研發推廣、推動建筑工業化”;2016年,國辦發[2016]71號文提出“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發展裝配式建筑成為促進建筑行業轉型升級、走綠色科技引領的新道路。
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建筑行業對綠色建筑理念的倡導,裝配式建筑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國家及地方相關政策文件中對政府投資的諸如醫院、學校等公共建筑都提出了裝配式的要求。發展裝配式建筑是推動綠色建筑發展的新手段,將使我國建筑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成為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推手。
2、裝配式建筑特性鮮明
裝配式建筑遵循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續性原則,強調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應用[1]。通過工業化生產的優勢提升效率和質量,注重使用空間的可變性和持續更新的彈性化,注重延長建筑壽命,避免資源浪費,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作為一個完整的建筑作品,裝配式建筑與汽車、手機等工業化產品類似,也由幾萬個大大小小的部品部件組成,大到結構構件、樓梯、樓板、電梯、整體衛浴,小到配件、管件、螺絲等等,這些部件集成了裝配式建筑所需的四大系統:結構系統、外圍護系統、設備與管線系統、內裝系統。
其中,結構系統包括支撐受力的梁、板、柱、剪力墻等,外圍護系統包括外墻、外門窗與屋面等系統,內裝系統包括隔墻、吊頂、樓地面等,而設備與管線系統則是水暖電等各種設備管線的集成。
3、契合醫院建設發展需求
隨著全社會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的轉變,長壽命、綠色化已成為醫院建設發展的必然方向。
當前裝配式建筑應用最多的類型仍然是住宅建筑,也有人懷疑醫院建筑是否適合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其實,裝配式建筑非常適合在醫院建筑中應用。
裝配式建筑按結構體系分類主要有裝配式鋼筋混凝土建筑、裝配式鋼結構建筑、裝配式木結構建筑等,在這三種結構形式中,比較適合醫院建筑的是裝配式鋼結構,鋼結構跨度大、可改性強,能夠提供可變大空間,且鋼材延性好,耗能能力強,抗震性能好。同時,鋼構件的工業化程度高,受運輸距離約束小,對施工現場環境影響小,更為重要的是,鋼材可循環利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裝配式建筑的外圍護系統注重集成設計,強調裝飾與保溫、隔熱、防水、防火等材料的一體化、系統化,工業化的集成產品系統地解決了醫院建筑外圍護高品質的需求,使得其品質更加可控;而設備與管線系統,與主體結構分離,實現了醫院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便捷運維管理,為彈性的醫療空間提供了可能性,更為醫療建筑高品質建設創造了條件。
三、裝配式醫院建筑應用場景更加豐富
1、通用性、工業化
眾所周知,醫院建筑存在大量標準化空間,如病房、診室、樓電梯、衛生間等,標準化空間更容易由工業化程度高的部件部品組成。裝配式醫院建筑按照通用化、標準化的原則進行設計,以部品部件的少規格、多組合為原則,可實現建筑的多樣化。工業生產的建筑部品則充分發揮著工業化制造的優勢,綜合成本更優。
而復雜多樣的醫技功能,更需要開放通用的建筑空間以適應不斷變化調整的需求。長久耐受的裝配式主體結構系統和靈活易維護的裝配式內裝系統、機電系統會更容易滿足這樣的功能特性。
因此,要結合醫院建筑功能需求建立通用型的醫院空間,科學選擇適宜的裝配式技術體系,充分發揮裝配式建筑的工業化優勢。
2、品質精良化
雖然我國的醫院建筑在規模和數量上已達到了一定水平,但是它們中的多數仍采用的是以手工作業為主的傳統建造方式,工業化程度低,建筑品質難以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要為患者創造更優質的醫療服務與醫療條件,還需更多品質精良的醫院建筑。
裝配式建筑和傳統建筑的建造方式不同。裝配式醫院建筑是一體化的集成設計,在設計階段,多專業協同一體化的設計與生產、施工是緊密結合的,到施工階段,以手工作業為主的施工方式轉變為工廠批量生產、現場裝配安裝。裝配式醫療建筑利用集成化、工業化的優勢,可選用健康環保、品質優良、通用適老、易于更換維修的部品部件,利用現代工業制造系統解決建筑需求,帶來醫院品質的全面提升。
3、彈性可持續
日新月異的醫療設備和新型的治療方式在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的同時,醫院建筑也需不斷調整功能布局,以適應變化發展,滿足建筑空間擴容與功能變化的要求。
過去二十年的醫院建設黃金期緩解了我國醫療資源匱乏的狀況,但是很多醫院缺乏長遠規劃、建設設計短視,使得醫院功能適應性差,往往竣工后不能適應醫療快速發展的需求,而陷入更新困難甚至建筑短壽命的困局。
而與傳統現澆結構建筑相比,裝配式結構構件工廠生產,現場施工效率高,周期短,施工現場對環境的影響小。裝配式裝修有利于快速實現醫院內部空間的改變,可將對醫療活動的影響降到最小,因此,裝配式醫院建筑可采用工廠生產的集成化部品,如集成吊頂、集成隔墻、集成地面、集成衛浴、集成醫療家具、整體收納等。工業化的內裝部品具有更強的互換性和通用性,干法施工周期更短,尤其針對改擴建項目,可最大化地減少建設過程對醫療工作正常運營的影響。[2]
新冠疫情爆發后,全國各地多個城市進行了應急醫院建設。突發的疫情,顯示了當前醫療資源平戰轉化能力孱弱,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的不足。而快速搭建的應急醫院建筑其實是裝配式醫院建筑的一個特殊類型,在提升醫院設施平戰結合、城市公共衛生韌性等方面發揮了作用。[3]
因此,醫院建筑設計迫切需要樹立彈性可持續的設計發展觀,既要滿足未來不斷增長的醫療需求,也要滿足突發公共衛生問題的短期轉換需求,而裝配式建筑為這種轉換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
四、結語
隨著裝配式醫院建筑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在醫院建筑的新建、改造、維護過程中,建立可持續的設計觀、綠色發展理念將有效地提高醫院的建造效率、提升醫院建筑的品質,引導未來的醫院建筑更加以人為本。
裝配式醫院建筑將成為實現新時代高質量綠色醫院建設以及醫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GB/T 51231-2016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技術標準[S].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
[2] 張建斌、杜志杰,延長建筑壽命才是綠色醫院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城市建筑,2018 ,285 (16) :33-35.
[3] 王世福,黎子銘.強化應急治理能力的韌性社區營造策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啟示[J].規劃師,2020(6):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