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2016年我國開放二胎政策以來,兒童就診人數顯著增加,這對當下我國兒科醫療服務提出了新的挑戰。其中,患兒及其陪護在焦躁情緒下候診時間過長、候診方式單一以及“捆綁式”就診模式(一孩兒看病全家陪同)等問題引起了全社會和建筑領域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加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接受良好醫療技術救治的同時開始關注空間環境對疾病與健康的影響。
2017年我國建筑學會頒布了《健康建筑評價標準》T/ASC02-2016(以下簡稱為《標準》),指出健康建筑是在滿足建筑功能的基礎上,為人們提供更加健康的環境、設施和服務,促進人們身心健康,實現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1]。作為一種設計理念,健康建筑在設計領域中日益體現出其重要的價值。無論在居住建筑還是醫療建筑方面,其背后的健康性是當今建筑從業者著重關注的。但健康建筑的試點工程大都集中在住宅、住區,醫療建筑相比其他類型的建筑具有復雜性和特殊性,故健康建筑在醫療建筑中的試點工程尚未落地啟動。
同時,兒童醫院在整個醫療建筑大環境中屬于最為特殊的一個模塊,兒童醫院空間設計在我國屬于初期探索階段。兒童是祖國未來的希望,為其提供高質量、高品質、人性化、高效率的醫療環境是設計師們的責任,以此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因此,為優化改善患兒的候診體驗,落實健康建筑理念與醫療建筑相結合,文章以北京市某三級甲等兒童醫院候診空間為研究對象,通過現場實地調研及其結果數據分析,運用健康建筑理念得出相對應的優化改善建議。
一、資料與方法
(一)資料來源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具有代表性。2021年6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方向、舉措,提出建設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新文化,體現了鮮明的價值導向和厚重的人文關懷。所以本研究數據以此為依托,采樣與北京市某三級甲等兒童醫院候診空間,其內容包括使用人群、患兒心情、年齡、性別、陪護人群、星期、掛號類別等其他影響因素。主要采用觀察法、問卷調查法對研究數據進行采集、歸納、整理、分析。
其理論的支撐來源于兒童心理學、環境行為學以及中國建筑學會頒布的《健康建筑評價標準》T/ASC02-2016。其中,健康建筑是一種新興的交叉學科,其評價體系包含空氣、水、舒適、健身、人文、服務六大要素,如圖1。研究人員可借鑒這六項指標對所屬環境進行整體評價。
(二)研究方法
1.觀察法:該兒童醫院地處北京市中心二環內,交通便利、周邊基礎設施功能齊全、科室種類多樣,就診人群來自全國各地,其行為方式多樣化并且具有普遍性,利于調研取樣。觀察對象主要針對于0-10歲的兒童及其陪護家屬,其次是醫護人員。通過觀察使用人群的行為流線和候診區基礎設施的使用情況,統計兒童醫院候診空間區域的使用活躍比例,了解使用者的行為需求與功能需求,以及現狀環境問題。
據觀察,表1歸納了現狀正在運行的候診空間形式,依次分為廳式候診、廊式候診和綠蔭候診三種形式。這幾類均可滿足候診人群的基礎需求,但由于候診人群的特殊性,年齡跨度大,兒童醫院候診空間的候診方式以及其基本功能卻略顯單一。雖然設有座椅等候空間,但仍有大部分候診人群在樓梯內,走廊內站立候診,嚴重影響到了交通流線。從健康建筑方面來看,室內空氣渾濁,光線昏暗、綠色植物較少、人文環境較差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患兒的身心健康,降低了環境的使用舒適度且加重了使用人群的內心焦慮情緒。
2.問卷調查法:分別在線上線下拋出問題給使用人群,共分為兩個方面。
就使用人群的感知方面,提出問題,例如,患兒會感到恐懼嗎?對空間環境感到舒適嗎?此空間的基礎設施服務滿足使用需求嗎?對當前的候診方式滿意嗎?認為還需要增加一些什么樣的設施與服務?等。
就候診空間方面,基于《標準》中的六大要素,提出問題:對于醫療環境中,您認為空氣與水哪樣比較重要?(或空氣與舒適、舒適與人文、舒適與服務、人文與服務等)請您通過排序排出您認為最重要的要素,空氣,水,舒適,健身,人文,服務。比如,您認為舒適重要,請問具體是聲、光、熱濕、人體工程學哪一方面。
通過收集整理上述問題的反饋情況繪制圖表,如圖2,得出:(1)人們對環境的舒適度非常重視,大部分受試人群選擇此選項,其次是空氣與人文環境。(2)來往人群在候診過程中有強烈的焦慮感是正常的,據訪談得知,在鮮亮明快的候診空間中的使用人群的焦慮程度比昏暗環境中使用人群的焦慮程度要小。所以,光環境運用得當在很大程度上對人們的焦躁情緒起到極大的緩解作用。(3)候診空間的基本功能能夠滿足使用人群的基本需要,但一些特殊人群,如正在哺乳期的患兒卻沒有適宜的空間滿足其行為需求,候診空間內的多元性以及包容性功能缺失。
二、結果
調研發現,在所有的調研案例中,廳式與廊式的候診方式所占比例最高[2]。兒童醫院候診空間的候診形式與成人醫院的候診空間相差不大,沒有突出兒童醫院的就診氛圍。本文在所有的調研樣本中,將兒童醫院候診空間的候診方式、功能組成、服務設施以及座椅布置進行了統計,見表2。
(一)使用人群在候診空間中的生理需求
以環境行為學理論為依托,觀察來往人群的行為內容、行為路徑、行為分布以及行為持續時間來探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和使用人群的生理需求。調研對象的候診空間主要由座椅、售賣機、衛生間、液晶滾動屏、叫號機器、綠蔭植物構成?;镜暮蛟\功能在得到滿足的同時,卻忽略了特殊人群的特殊性。通過觀察,患兒的陪護人員為母親的居多,而尚在哺乳期的幼兒也不在少數,一些生理上的需要醫院沒有給予滿足,比如母嬰房,提供私密空間為患兒進行哺乳;比如飲水機,整個樓層僅設立一間,供不應求;比如疫情期間,室內防范措施落實不到位,沒有及時給來往患者提供消毒器皿等。
(二)使用人群在候診空間中的心理需求
美國建筑師魯道夫認為,對建筑空間的設計需要從心理需求的多樣化出發,而不是風格的多樣化[3]。因此,對于兒童醫院候診空間的組織來說,應該首要考慮使用人群的心理需求?;純杭捌渑阕o在進入候診室后,伴隨著焦慮、煩躁等心情,除了等待就診外,還有自我空間保護的安全需求以及交流活動的社會需求,并以此提高其在候診過程中的舒適度。但就現在的調研情況來看,北京市某三級甲等兒童醫院的候診空間尚未滿足環境的多元化,只能提供滿足生理需要的基礎功能,缺乏人性關懷的人文空間環境。所以,滿足患兒在候診行為中不同需求的候診空間必不可少,尤其是親子候診。
三、討論
(一)健康建筑理念在兒童醫院候診空間中的體現
健康建筑發展至今僅有四年的時間,醫療建筑的落地研究尚不完善。因此,文章的創新點在于以健康建筑理念為依托,以生理、心理與社會為基點,把空間、設施、設備、服務當作載體,在介質性要素、感知性要素和措施性要素的基礎上探討解決兒童醫院候診環境問題的途徑。其中介質性要素包含空氣與水;感知性要素包含舒適中的聲、光、熱濕;措施性要素包含健身、人文、服務,如圖3。據調研數據結果顯示,在調研對象中,環境使用者對健康建筑中的舒適、空氣、人文要素的需求所占比重較大?;诖?,從感知性要素與措施性要素中的人文要素出發,探討健康建筑理念在兒童醫院候診空間中應如何體現,使其符合健康建筑評價指標,而介質性要素中的空氣與建筑設計學科的相關度不大,故文章不對空氣要素做深度探討。
1.打造具有舒適感知的兒童醫院候診空間
(1)聲舒適:為營造健康舒適的醫療候診環境,文章針對《標準》中聲舒適章節對當前兒童醫院候診空間的聲環境質量的健康效益進行了深入探討。聲舒適涉及場地環境噪聲、室內噪聲和隔聲性能三項控制項。患兒及其陪護從室外進入室內,過高的場地環境噪聲會加重其焦慮不安的煩躁情緒,這時可通過設置聲屏障、植物防護等方式進行降噪處理。其次,影響建筑室內噪聲級大小的噪聲源主要來源于室內外自身噪聲源,如室內的通風空調設備、日用電器、電梯和空調機組噪聲等,和建筑外部的周邊交通、社會生活和工業噪聲等[4]。因此,在基礎設施的選擇上應選擇降噪、綠色可持續的機組裝置;在家具材質方面,可采用吸音材質,減少室內噪聲。
(2)光舒適:光舒適是健康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光會對人們的身心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在《標準》中光舒適章節涉及天然光、人工照明和光污染三個控制項。具體來說,候診室應增加天然光線的植入,減少人造光。一方面天然光的顯色性優于人造光,可提升環境品質,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倡導綠色低碳環??沙掷m。在人造光的設計上應避免藍色光源的使用,研究表明,藍光成分容易導致白內障以及黃斑病變等眼睛病理危害[5]。光污染的限制包括太陽反射光污染和人工照明光污染,建筑表面產生的折射光污染以及隨著玻璃幕墻的增加產生的光污染會使人們產生眩光,影響視覺健康。所以,在設計手法上應盡量減少使用反光玻璃。室內色彩應運用鮮亮明快的顏色,提升色溫環境,突出活躍氣氛。
(3)熱舒適:兒童醫院候診空間應滿足《標準》中熱濕環境要素中的室內熱濕環境、合理的濕度范圍以及供暖空調系統舒適可調三個控制項。這些要素直接影響著人體熱舒適,可減少室內溫度過高或過低產生發熱感冒的現象。為了使溫度盡快調整到適宜的溫度,室內空間溫度會被調得過高或過低,到達一定溫度后,沒有進行適當的調節,形成溫度忽高忽低,環境使用者長期處在這種不適宜的熱濕環境中會產生“空調不適癥”等癥狀。因此,現有的室內熱環境應以溫度調控為主的方法,不僅能夠為用戶提供滿足其需求的舒適熱環境,還能夠防止不合理溫度設定值帶來的供暖及空調用能浪費。在室內設計中應選用暖色調為主的家具陳設和材質,在心理上增加溫暖的氛圍。
2.打造具有人文關懷的兒童醫院候診空間
(1)“場所依戀”:交流空間。《標準》中交流部分的條文涉及室內外交流場地以及文化交流中心三項評價指標。室內交流場地成為評價兒童醫院候診空間是否滿足環境使用者交流需求的關鍵性內容?;凇稑藴省罚覂冉涣鲌鏊獫M足空間設置的合理性以及綜合利用。研究發現,人的情緒波動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衰減,換句話說,人長時間處在一種特定情景內,而沒有給與其“刺激信號”,則會被空間環境中所傳遞的情緒同化,將會一直保持在當下的情感狀態。基于此,設計師可以利用建筑中的過廳、中廳、大堂等環境設置豐富多彩且舒適周到的交流空間(如咖啡廳、禮品店、小型景觀空間、家庭資源中心等),使空間使用者的情緒一直保持在開心愉悅的狀態下,從而讓患兒可以盡快地融入到候診就醫的環境中,達到安撫患兒心情和提高就診效率的目的。
(2)心理感知:療愈空間。健康的空間環境在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的同時可以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概率,使人們產生愉快的情緒和安定感。“以人為本”是當今醫院要遵循的首要原則,兒童醫院則更是要“以兒童為本”,通過人性關懷的環境布置來取代醫院冰冷的器械以及消毒水味道的環境感知,緩解患兒緊張、焦躁、恐懼的不良情緒?!稑藴省分行睦聿糠衷趦和t院候診空間中涉及綠化環境、景觀小品以及心理調節空間三個方面。優美的綠化以及附有設計感的景觀小品不僅可以美化環境、凈化空氣,也可提升使用者的視覺體驗,景觀療愈手法能夠對病兒的就診效率起到輔助作用,或設置具有童趣特點且不同功能的獨立候診室,滿足特殊人群候診的私密性,提升使用者的候診體驗。
(3)共同參與:適老空間。隨著我國老年群體的基數快速擴大,適老方面成為了健康建筑中人文章節的重點。據觀察,當今社會隔輩帶孩兒情況普遍增多,兒童醫院中的陪護人員的主體也大多集中在55-65歲之間。在適老方面兒童醫院候診空間需要滿足《標準》中的安全與方便、無障礙電梯以及醫療與救援三項評價條文。建筑設計應充分考慮老年群體的行為特點,采取相對應的技術措施。如鋪裝材質上選擇防滑面、轉角處采取圓角設計、在走廊兩端設置安全扶手、標識系統清晰明了,體塊加大、無障礙電梯增多等;從座椅的設置情況來看,應設置三人左右的組團座椅且進行分區處理,方便祖孫三代在候診過程中的使用;從管理層面來看,在多處候診區設置醫療服務站,如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是臨時發病,可最大限度的減少救治時間。
(二)時代背景下的兒童醫療環境
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以來,人們開始從關注“有沒有”、“有多少”向“好不好”、“優不優”的方向轉變。同時,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指出要發展健康中國建設,把人民的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健康建筑成為我國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體現[6]。再加上隨著“三胎政策”的頒布實施以及醫療建筑的特殊性和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兒童醫院在建筑設計中需要被特別的關注。追根溯源,兒童醫療環境設計需要基于以人為本和以高質量發展邏輯為核心的設計理念,圍繞治病救人的服務內涵且創新優化候診動線和候診環境,從而改善患兒及其陪護和醫護人員的使用體驗,為存在健康醫療服務需求的兒童帶來一種安全、庇護和常態的氛圍,引領兒童醫療環境品質的不斷提升。
因此,調整優化兒童醫療環境不僅是對物質空間的調整重構,更是對空間各系統及資源的優化協調,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環境設計,是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表現。以人的體驗、提高效率、治療效果、先進技術、環境優先和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為導向,建立人性化、高效、多元化、智慧化、療愈化以及平疫結合的醫療環境,這是醫療建筑設計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結論
綜上,基于對上述調研數據的討論,兒童醫院候診空間中的基礎服務設施、視覺感受信息、人文關懷設計以及候診方式的優化相對緩解了患兒及其陪護在候診過程中引起的不穩定情緒問題。但解決當下空間環境問題的關鍵性在于是否貫徹健康中國戰略,以人為中心,重構一系列不符合高質量發展階段時期的基礎設施空間,構建符合健康建筑理念的兒童醫院候診空間,使空間在提升品質的同時滿足新時期人民的身心需求,重要的是滿足患兒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促使其良好的成長,同時提高兒童醫院候診就診的效率。為未來醫院建筑設計提供新的案例、新的思路和新的解決方案,打造更高質量的醫療建筑。
在未來,健康建筑與醫療建筑結合是毋庸置疑的,打造出屬于醫療建筑的健康建筑評價標準,實現醫療價值進一步提升更是指日可待。但文章只就兒童醫院候診空間這一種醫療領域和具體環境進行討論,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等未涉及,在今后,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參與到其中,為我國的醫療環境提升注入新活力。
*《健康建筑理念與兒童醫院候診空間》
作者:唐建 曹夢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