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建筑設計院設計的武漢云景山醫院是后疫情時期武漢加強公共醫療衛生防控體系的重大舉措,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委全會精神的重要體現,是增強武漢市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的重要陣地。
武漢云景山醫院定位圍繞“醫養融合、健康養老、平戰結合”的目標,建設集醫、康、養、護、研及應對公共衛生事件于一體的三級綜合醫院。項目設計總床位數2000床,平時1000床為醫療養老,預留1000床作為應急使用,提升了武漢市的重大疫情防控與應急醫療救治能力,同時也是武漢市應對老齡化社會的重要醫療設施。
醫院俯瞰效果圖
規劃設計
武漢云景山醫院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與自然資源為依托,屋頂觀景露臺、360度浮空綠島,屋頂花園與山體景觀形成了醫院共享的可視化空中花園,透過開放空間、架空層,形成多層次的立體交通空間關系,以充分表達“借山而居,沐云以養”的空間體驗;設計本著“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性化和高效醫護服務的原則,外交通循環系統和內功能流線的結合,實現綠色空間與功能空間的有機體,醫療功能的平疫轉化體。
醫院立體園林空間
項目主要分為三個功能分區,綜合醫療區、預留應急區、行政辦公及生活區。
綜合醫療區面向107國道,流暢大氣的主入口和開放的首層界面打造立體、生態、活力的城市友好型新型建筑;四棟綜合住院樓,架空醫療區屋頂空中花園之上,高低錯落與南側山體景觀呼應。
醫院總平面圖
預留應急區位于基地的西側,預留1000床應急醫療單元,平時可作為療愈型健康生態活動療養空間,充分實現用地靈活多變。
醫院“平時”功能板塊
醫院“疫時”功能板塊
行政辦公及生活區位于基地的東南角,既獨立設置又與醫療區相互聯系。疫情時可以獨立成區,保證醫患分流。
交通組織
設計有效的組織患者、探視、醫護、辦公人群等相關動線交通與停車規劃,設置識別性強的交通體系以及清晰統一的標識系統。綜合醫療區主要人行出入口面向107國道,以銜接城市公共交通站點。對外車行主入口主要布置地塊南北兩側城市規劃道路;通過汽車坡道將車流引入地下組織交通流線。南側設置兩個車行出入口,自東向西依次為辦公車行、供應車行。北側設車行出入口三個,自東向西依次為門診車行、急診急救車行入口、住院車行出口。西側設兩個車行口,自北向南依次為污物出口、應急車行出口。各個功能區入口和出口分離,避免交叉。院區道路貫通,形成環道,保證消防車同行。
醫院“平時”流線
醫院“疫時”流線
醫養融合
綜合醫療區共設置4棟住院樓,有一條由南至北的景觀綠坡引入,每棟住院樓面向優美的山體景觀,臺階式的高低錯落布置。A棟為綜合醫療住院樓、B棟為康復住院樓、C棟為中端養老樓、D棟為高端養老樓,充分利用醫院的醫療資源、大數據;云平臺、社區醫療網;智能化醫療系統等為健康養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打造一條醫療—康復—中端養老—高端養老的服務鏈。
醫院“平時”診療機制
醫院立體園林空間
“平疫”轉換
醫院定位“平疫結合”醫院,按照傳染病醫院建設標準設計,疫情時期可整體轉化為傳染病醫院。
規劃用地綜合考慮了“戰時”動員醫院建設條件,在戰時將用地主要分為污染區和清潔區,污染區位于城市下風向的基地西北部,清潔區位于東南部。
西側的戰時預留應急場地,疫情期間可按照裝配式板房設計,迅速建設1000床的應急隔離病房,作為應急住院收治區。綜合醫療區的門診、部分醫技功能區將轉換為傳染病治療區,4棟平疫結合住院樓亦可轉化為1000床的“三區兩通道”傳染性病房樓,其中A、B棟住院樓可轉換為重癥患者住院樓,C、D棟養老樓轉換為輕癥患者住院樓,A棟住院樓內100床ICU可轉換為負壓隔離重癥監護室。
醫院“疫時”分區
醫院“疫時”診療機制
預檢場地位于北側中部,可作為初步篩查的臨時構筑場地,感染門診位于綜合醫療區建筑首層北側,連接急診區,戰時可迅速轉換為主要接收、診治大廳。保障及污物處理位于應急場地西北側,污染物品集中于此處理,并由西側污物出口運出。在預檢應急場地北側車行出口處設有急救車清洗間,用于救護車輛的清洗消毒;急救車流線不交叉,便于快速進出,有效縮短患者救護路線和流程。行政辦公及生活區位于基地的東南角清潔區,疫時采用物理隔離,設置衛生通過等措施避免感染。
基地南側道路為潔凈區出入口,為潔凈通道,設兩個車行出入口?;乇眰鹊缆窞槲廴緟^出入口,設車行出入口三個。各功能區出、入口分離,避免交叉。病房樓住院部入口由北側車行道進入,污物出口位于基地西側。
項目以整體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安全效益三者統一為基準點,為該區域人群塑造舒適、高效、放心、和諧的診療環境,打造江夏區綜合老年康養醫院的標桿。同時,設計考慮平疫快速靈活轉換,提升了區域重大疫情的應急救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