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婦女兒童醫院,這里的患者群體——女性和兒童,她/他們更依賴于家庭環境,往往最大的訴求就是對家的思念和希望早日回歸家庭,基于患者心理的訴求,醫院環境中融入的“家”的感覺,將是對患者最大的安慰和心理的療愈。
文|王海鳴(北京恩加室內建筑工程設計事務所)
隨著女性和兒童對醫療服務需求的不斷提高,婦女兒童醫院不斷在完善對女性、兒童的健康服務,醫院科室也從單一的婦科、產科、兒科發展出更多的科室服務,以大專科小綜合的模式,給女性、兒童的健康,尤其產婦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醫療配套服務,包括從孕前、孕中、分娩、產后休養、兒童保健、兒科疾病、輔助生殖、醫學美容到家庭健康的全方位連續性專業服務。讓婦兒患者在醫療環境中能夠享受到治愈以外的更多的醫療配套服務。
婦兒醫院不僅僅是醫治疾患之處,更應該是一個健康之所,她傳遞著溫暖與健康。這種環境和氣質會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產生特殊的療愈的作用,通過這樣環境的良性感官,消除和緩解由于疾病給病人帶來的痛苦和焦慮,改變患者的心態和情緒,在家庭式醫療環境中,身心能夠得到深度地放松,積極主動的配合到治療,配合到康復,幫助患者獲取更高層次的健康需求。
營造“家”氛圍的醫療環境
如何營造家庭式的醫療環境,從空間的體驗上就需要脫離醫院的冰冷,用溫馨與關懷擁抱患者,讓患者體會到家才會有的溫度。在空間設計中,把家庭環境中的視、聲、嗅、味、觸的五感體驗移植到醫院空間,會讓患者獲取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舒適,帶來是第六感“知覺”,這是患者對醫院家庭環境氣氛的感知。
視 空間形態
形、光、色是塑造空間的三大要素。圓潤的曲線形態會讓人感受到空間的優美柔和,給人以安全的呵護,也能夠讓病床等醫療設備更加輕松地在醫院走廊中移動,這樣的空間形式更適合于女性和兒童的活動空間??臻g形態的布置不宜給人以空曠感,在細節上通過移步換景的空間轉換,色彩的變化,藝術裝置陳設,人性化的休息區,茶水點的設置,都能夠讓患者感覺到溫馨和關懷。
空間的色彩運用要家庭環境溫和的色系。自然木色,布藝、壁紙機理的醫用的墻材會讓患者感覺更貼近自然,更具有家的溫馨感。兒童區在整體環境色系條件下,通過加入活躍的色彩、圖案和有趣的空間形態,讓空間與兒童產生互動,滿足兒童探索的好奇心,給予一種呵護、陪伴與安慰,從而忘卻病痛和對醫院的恐懼。關于光環境的設計,需要人造光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相互補充,人造光環境在非醫療區多采用間接光源,色溫以暖色的自然光色溫為主,促進患者在醫療環境中的舒適度。
聲 空間聲景
聲景是一項聽覺生態學的研究,也是營造健康人居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醫院環境設計中,患者就診過程聽到的不應該是令人緊張的醫療器械聲,而是使人放松、愉悅的演奏和背景音樂。一些婦兒醫院門診大廳會設置鋼琴演奏區作為環境的聲景,曼妙的音樂會讓患者心情得到舒緩,喜悅的旋律迎接著新生命的到來,歡快的節奏是對婦女兒童節日的慶祝,這些聲景的設計也傳遞著醫院溫暖的文化。
嗅 呼吸空間
在婦兒醫院的環境中,雖然設有新風系統和空氣凈化系統,讓藥水的味道在醫院環境中消失,但女性患者對環境中氣味往往會有更高的要求,就是她們日常熟悉的氣味。許多清淡的、對人體有益的自然香料的味道,不僅可以去除異味,而且具有鎮靜、殺菌、消炎等醫療作用,如提神清腦,緩解壓力的薰衣草、薄荷葉等等,都能運用到醫療環境中幫助女性患者感受到愉悅與放松。
味 品味空間
筆者近期在杭州某報看到了一篇網紅的文章《在杭州這家醫院喝了一杯“處方”咖啡》,這個咖啡館在杭州某婦兒醫院里面,迎合該婦兒醫院中醫門診的開設,命名為“老中醫”咖啡館,患者在醫院不僅能品嘗到美味的咖啡,還會體驗老中醫的“望聞問切”,當然來喝咖啡的不僅僅是女性,很多男性也會因網紅而慕名而來。“味”也會讓醫院充滿了趣味性和故事性。
觸 觸摸空間
人的觸覺會有趨利避害性,外部環境適合自身器官時,會感到愉悅;而冰冷的金屬鐵皮,往往會讓人產生抗拒感和不適。在醫院環境中,患者所接觸的空間界面更是會影響到患者的情緒。診桌、診床、診療沙發、病床、寫字臺等等,這些材料的軟硬、輕重、冷暖、粗細等,都影響到患者的舒適性和安全感。貼近于家庭環境觸感的界面,會讓患者感受最佳的舒適性。
在醫院環境中,需要讓診療、檢查、住院的流程模式,與親切的家庭五感體驗相結合,在環境、品質、細節、和服務上,提供給女性、兒童患者舒適的治療和家庭環境般的關懷。
家庭化的診療模式
作為家庭式診療模式,越來越多的婦兒醫院采用一站式醫療服務,即問診、檢查、采血、治療,以及收費、取藥都在一個診療區,乃至一個診室完成,每個診區都設置治療室、處置室、B超、心電圖等功能檢查和輔助用房,及多學科的會診室(MDT),實現空間“以患者為中心”,給患者提供最佳就診體驗與服務。同時有效的保護患者的私隱性。
作為家庭式診療模式,自然不可缺少家屬陪診,空間設計需鼓勵家屬陪伴診療,診室診桌的設計形式需滿足醫生、患者、家屬圍坐,促進親切的問診溝通。在婦科診室的設計上,問診區和治療檢查區需要很好的分區設計,避免醫療設備給患者帶來緊張感。
涉及到患者隱私性,候診區和診室需相對獨立,分診臺的設置易于服務和管理到兩個區域,護士可以第一時間給到患者及家屬最直接的貼心服務,候診區提供有咖啡飲水區,休息閱讀區,空間擁有充足的自然光和外景,家庭般的溫暖環境,會緩解患者及家屬在等候過程中的焦慮,也體現醫院對患者及家屬無微不至的關懷。
婦科的日間門診手術中心,更需要體現家庭般的環境體驗,在溫馨的環境中提供術前術后的疏導與關懷,緩解患者緊張情緒,更能夠取得患者治療的配合,和家屬對醫院的信任。
上圖是一家日間手術中心留觀區,在這家醫院的第一例來自異地的日間手術的患者,在經過成功的手術及留觀后,說:“這里比酒店更舒適、更放松,我還想在這里多休息下。”深深地體會到家庭化的環境對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影響。
家庭化病房設計
病房是醫院重要科室之一,是向患者提供醫療護理服務的空間,是患者治療過程中居住的場所。婦兒醫院的病房環境更是要向家庭化、人性化、藝術化等多種傾向發展和轉變,家庭化的環境能夠緩解或消除住院患者及其家屬的不良情緒,促進患者康復,舒緩醫務人員的工作壓力,同時提升醫院整體形象,提升市場競爭力。
女性是敏感的群體,更加需要個性化服務,在病房設計中,應從女性的生理、心理和精神需求出發,將家庭化、人性化的設計融入到環境中,以消除女性的不安感,通過家庭化的舒適性,增強女性的療愈的信心。
為了突出家庭式醫療理念,注重女性的私隱性,病房設置宜為單人的獨立病房,同時滿足和鼓勵家屬的陪護。病房在確保醫療安全的前提下,需營造居家臥室般的氣氛。醫療設備需儲藏在不易被發現的區域,醫療設備端口需設計為隱藏式,與裝飾相結合。家具的樣式及擺設、布藝軟裝的搭配、油畫藝術品的裝飾,以及自然木色帶給空間自然舒適的感覺,都能讓患者感受到熟悉的家的氣氛。
病區的設計也需要鼓勵和支持家屬陪護,家庭化的家屬活動區,讓家屬在陪護過程,體會到被關注和被支持。在產科病區,往往家屬活動區會與嬰兒洗禮、托管連接在一起,提供了家人迎接和陪伴新生兒的空間環境。
安靜是病區環境最大的需求,走廊天花宜采用吸音材料,地坪采用彈性地膠板材料,避免病床的推動產生的噪音影響患者的休息。燈光多采用間接光照明,避免走廊天花的炫光對患者視覺產生不舒適的感覺。
LDR(Labor-Delivery-Recovery)家庭化產房
為了給產婦分娩提供最貼心的分娩服務,避免在生產前后五次輾轉于不同病區,更多婦兒醫院倡導自然分娩,設置集待產、分娩、產后康復于一體的家庭化產房,全過程在獨立的房間進行,產婦的個人私隱得到充分的保護,同時也有親人的陪伴與參與,共同迎接和分享新生命的到來的喜悅。
LDR家庭化產房分為三個功能區域,即家屬區、臨床區和設備輔助區,可設為套間的形式,讓家屬活動區不會影響產婦休息區,臨床區更需要家庭臥室般的溫婉舒適的居住環境,所有醫療氣體端口需要隱藏式設計,醫療設備在分娩的前后需要及時收納到產婦視野之外的區域存放,避免給孕婦帶來緊張的感覺。很多醫院在臨床區提供導樂服務及設置產前活動的設備設施,用家的溫馨與醫療的專業讓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感覺被支持,被尊重與呵護。
對于婦兒醫院的空間環境,家庭化醫療模式無疑會創造適合于婦女兒童的溫馨舒適醫療環境。正如美國護理專家凱瑟琳·庫克巴(Katharine Kolcaba)于1992年提出的“舒適化醫療”理論,患者在就診過程中需要享受的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舒適,能夠給予患者安慰、緩解焦慮,為患者提供相關知識、傳播希望。家庭式的醫療環境模式正傳遞著這樣的健康服務的理念,患者能夠感受到這里不僅是醫治疾患之處,亦是舒適之所,擁有家一樣的溫馨舒適的環境,這才是健康的本源。
圖片提供:北京恩加室內建筑工程設計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