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醫院的改擴建工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總體規劃必須具備可實施性、操作性,且不影響醫院正常的運營工作,同時擴增新建的部分也需要考慮與老建筑之間的整體布局以及醫療功能聯系。
四川省開江縣人民醫院總用地面積為60400平方米,包括住院綜合大樓和急救中心大樓在內的新建總建筑面積72525平方米,1000張床位。
來看看其新建二期項目,是如何在保留已建成院區建筑功能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新舊建筑之間的相互聯系及使用,改造醫院的。
原規劃布局存在的問題
交通流線交叉;
醫療動線過長;
功能用房緊張;
醫技規模不足;
功能劃分零散;
設計思路
醫療功能的邏輯設計與簡化設計
醫院不同功能均有其特殊的使用要求,不同功能間要有相應的便捷聯系,醫院的潔污流線要有獨立的運行體系等等,面對其復雜的使用功能,設計邏輯以及設計簡化顯得尤為重要。
多層次空間的營造
醫院中存在著不同類型的活動人群,各自有各自的行為活動模式,設立多方面的視角,通過分析,考察各類人群對醫院的需求,研究他們的流程規律,研究他們的行為心理,這樣我們發現需要設置多層次的公共空間領域滿足各自人群的使用需求,進而創造一個豐富的多層次的立體的公共活動空間體系。
可持續性發展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更新,醫療建筑的規模也將逐步的完善與擴大,那么更好地控制與規劃醫療區的功能設計,使其有計劃性,有預見性的發展,才是醫療建筑建設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規劃布局
基于現有的院區現狀,團隊秉承醫療資源共享的設計思想,綜合考慮整體建筑布局,利用 “一核心、兩軸兩街、四廣場”設計理念串聯起整個院區功能。
作為開江縣地標級的現代綜合醫院,首先,以醫技為醫院的核心,展開“兩軸兩街”,其中,兩軸中的主要一軸:南北向魚骨狀主醫療街,串聯起整個的門診醫技住院,其次,作為開江區域的120指揮中心,兼顧與時俱進的發展,結合已建成的急救中心大樓,形成一條獨立的急診軸。
兩街,一是作為生活輔助,配套的住院生活街,不僅服務于院區的病人,也為健康人群提供了例如購物和休閑的區域,二則是行政后勤街,位于西側,相較于其他功能,此區域較為獨立,為醫護人員在喧鬧的醫院環境里提供了一方凈土,提升工作及生活的幸福感。
用兩軸兩街串聯起來的四廣場,包括南側的門診集廣場:作為人流的集散地,公共交通人行經由此廣場進入主樓,東側的急診廣場:車行入口直接進入,保證救護的搶救效率;北側的探視、住院廣場:則是為住院病人提供了活動場所,西北側的后勤活動廣場:為后勤物資提供了集散場所,也為醫護人員提供了運動場所。
建筑主體的整體的立體交通設計,不僅合理的解決在不同區域的各大交通流線相互聯系相互獨立,也做到人車分流、醫患分流、患患分流、潔污分流。
另外建筑內部設計里融入了很多新的設計理念,例如MDT模式,因其鮮明的以病人為中心、個體化治療的特點;也是日后現代化醫院發展的趨勢。
流線體系
這次的設計亮點,即為整合院區功能,運用全新的設計理念處理流線體系:
航站樓式交通
因南側不能開車行入口,車行只能由東側進入院區,為避免與院內人行與急診流線的交叉,故采用航站樓式立體交通設計,徹底實現院內人車分流;車行在二層廣場放下病人以后,可直接沿車道停入地下車庫或者離開院區;
急診急救廣場
車行人行都可獨立進入,急救流線也與社會車輛流線分開,避免交叉院內其他流線。
手術室問題
手術室存在兩點問題,一是高層建筑不利于手術病人的轉運,需要配置手術專梯,占用豎向交通空間,而醫技四層位于中間樓層,兼顧住院手術的同時,可滿足搶救病人快速便捷的到達手術中心;二是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手術室對空間的要求越來越高,設置于裙房屋頂便于層流設施的放置,同時為今后中心手術室的改造提供可能。
屋頂空間
除滿足手術層流等設備用房外,通過景觀打造出屋頂休息空間,保證屋頂圍護結構安全的前提下,為醫院使用者提供康復、休息等活動空間形成生態化的屋頂花園,有效減少“熱島效應”。
設計過程中,整合院區進行考慮,遵循“一核心、兩軸兩街、四廣場”的醫療規劃思想,融合全新航站樓交通體系,采用錯落有致的建筑體量形成天際線,應用功能的邏輯與簡化、多層次空間營造及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不僅為病人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就醫環境,更是打造了一個多方位的現代綜合醫院,患者不僅得到了生理的治療,更得到了心理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