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要點: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以及醫院建設預算的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醫院選擇與境外設計單位合作,期望通過境外公司先進的設計理念,使醫院在建筑設計上能夠具有前瞻性和引領性,能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醫體驗,同時提高醫院的運行效率。但中西方醫院在功能的布置上有很多理念上的差異,為此,文章對中外醫院的平面布局模式進行對比與研究,并結合實際情況,為中國醫院的建設方向提供參考。
急診部
在中國,急診部一般由診室、治療室、搶救室、留觀室等組成,患者的就診流線一般為預診分診―掛號―診查―取藥 / 輸液 / 留觀,急診一般分為內科、外科、兒科、婦科、五官科 5 個診室。
國外急診區布置大量的診間,患者通過預診分診后進入診間候診,醫護人員進入診室對患者進行診察,如需留院觀察,則直接在該診室內進行,特別是對于一些身體虛弱的患者,這樣不僅能提高患者的就醫體驗,也避免了患者間的交叉感染。因此,國外的急診部一般設置 20~30 個診間。
門診部
目前
中國醫院的門診設計趨勢為:患者通過一次候診和二次候診進入診室,醫生則在診室內對患者進行診察和辦公。而
在國外,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門診醫生都會有一塊集中的獨立辦公區域,醫生在辦公區域內辦公,患者就診普遍采用預約制,在約定的時間內到達診室內候診,醫生則通過內部走道進入診室內為患者檢查,得益于此種模式,患者的留院時間會相對較少,同時能得到更好的就醫體驗。
在國內,往往會出現候診空間不夠用的情況,并且人員嘈雜擁擠,而
西方發達國家公共候診空間面積較少,內部空間能做到更加安靜舒適。介于國內醫院的日門診量與國外有明顯的不同,要達到媲美國外的門診體驗,則須增加一倍的門診醫生,這在當前顯然是不能實現的。因此,在急診和門診模式的選擇上,建議采用國內模式為主,可以設置小部分國際模式門診單元,供 VIP 患者使用。
住院部
西方非常注重公民的隱私,所有病房都趨向于單人房,醫院的探視人流和住院人流須要嚴格區分開,同時探視活動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以給患者營造一個相對安靜的診療休息環境,因此,須要給患者家屬提供等候、休息、就餐的空間。而目前
國內大部分醫院,在人流控制上并未完全區分開,探視電梯和住院電梯往往設置在同一個電梯廳內,隨著外賣平臺的發展,每天進出病區的外來人員相 比以往數量更多,管理比較困難。而且對于探視人員的就餐休息區域缺少考慮,患者家屬往往只能在病床邊與患者共同就餐,在醫生查房及檢查時,患者家屬也沒有回避空間。
因此,在標準病區的設計方面,國外模式比較有借鑒意義,可將探視電梯單 獨設置,并貼近護士站布置,方便對外來人員進行 有效管理,同時,可以把探視電梯和家庭室結合,在家庭室內設小型廚房、就餐區、休息區,給探視人員提供良好的等候、休息及就餐環境。
醫院環境
在一些
發達國家,醫院往往追求醫療功能的高效簡潔,同時依賴于先進的新風系統,平面功能布置緊湊,這樣就產生了大量的暗房間。而
中國的醫院在實際使用中,春秋兩季不需要空調的時候,門診往往不啟用新風系統,況且自然通風通常比新風 系統更舒適。
因此,在醫院內部環境上,可以犧牲部分醫療面積,創造出庭院空間,讓每個診室都有自然通風及采光,給醫護人員和患者提供良好的就醫及工作環境。
人員流線
在
西方醫院的平面布局中,會犧牲一部分醫療空間,在醫技科室的后端設一個住院患者走道,與門診患者走道完全分開,不僅如此,兩部分患者的等候空間也完全隔離。對比
目前國內醫院的現狀,在放射科、內鏡中心等候區內,門診患者和住院患者共用一個等候區,帶給患者極差的就醫體驗。例如,患者做手術須要經過家屬等候區,當患者做完手術轉移到病房或 ICU 時,也須要通過醫院公共交通空間、家屬等候區域,在各個患者家屬的注視下轉運,無形中給患者增加了很多精神壓力。因此,西方醫院住院患者專用通道的設計理念值得借鑒。
醫院建設本身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更好的就醫體驗、更高效的醫療流程、更舒適的醫護環境是每位醫院建設者的追求。不同的國情和生活習慣也決定了我們不能完全照搬國外的模式,建議采用中西合璧、內外兼修的設計原則。
資料來源于《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第3期。
作者:金利民 魏月平 顧擁軍 季靈濱 單云崗
單位:嘉興市中醫醫院 嘉興 3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