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2012年6月投入使用
無論是7天7夜突擊設計小湯山醫院、還是接受了很多醫療專家指導的解放軍總醫院、運用EPC整體把控建設的天津濱海醫院,李輝的建筑作品都注重秩序,追求實用、簡潔和大氣?!夺t養環境設計》雜志對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元”)醫療建筑設計一院院長李輝進行了采訪。
李輝
1973年出生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
醫療建筑設計一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建筑師
實踐中成長
HCD:在你從事建筑設計的這些年,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哪個項目?
李輝: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兩件事。一個是2003年北京小湯山非典應急醫院。
當時形勢很嚴峻,我們在4月23日下午5點接到通知到單位緊急集中,要在7天時間內突擊設計建造應急傳染病醫院。由公司領導負責、黃錫璆博士的帶領下,中元組成30余人的設計團隊,立刻展開工作,研究最短時間內能夠完成任務的各種可能性,包括能找到的建筑材料、最快的建造方式、機電系統的安全性、對建設場地的利用和污染控制等等。
晚上9點左右,有了初步方案,立刻全體趕往小湯山現場,在北京市相關部門的指揮下,開始連續7天的應急醫院建設。24日凌晨1點多,小湯山醫院里燈火通明,有八千多建設工人開著各種施工機械把場地處理平整,應急指揮部里各參建單位的負責人都圍成一團,焦急地等著我們把圖紙畫出來,好領回去盡快開工。由于用電腦和打印機出圖修改起來比較慢,我們現場就根據各單位提供的成品建筑材料規格直接手畫圖紙,標上尺寸后供大家研究決策。建筑設計小組按照下午研究出來的方案畫出了幾個布局,指揮部拍板決定按當時能夠征集到的量最大的活動板房規格進行建設,就拿著我畫的草圖復印了一大摞,分發給各個建設單位,立刻全面鋪開挖溝打基礎砌墻?,F在這張當時畫的草圖原稿和現場限制區的工作證還珍藏在我的文件夾里。整個晚上我們都在大工地上巡視,對每一排建筑進行圖紙解釋與施工核對。
連續7天7夜,我們一直在現場輪番上陣,累了就在旁邊的機房里躺兩個小時,醒來再接著到工地上檢查監督,終于在4月30日晚上初步建成,5月1號調試正常后開始接收非典患者。后面幾天我們還有同事冒著生命危險進入傳染病區檢測空調排風和各類機電設施的運行情況。現在回想起來,在危急時刻,我們的同事、以及共同參與建設的所有人,每個人都有很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沒有人退縮逃避,這讓我們很幸運地經歷了身心的洗禮和升華。
另一件事是解放軍總醫院項目的設計經歷。
2005年,中元承擔了解放軍總醫院西院區的設計任務。在設計方案的決策階段,我深刻領略了解放軍總醫院雷厲風行、細致謹慎的工作作風,還有黃錫璆博士帶領設計團隊與醫院醫療專家進行高層次研討對話時所展現的淵博知識和精深造詣,為我在理解醫院建筑功能內涵上打開了一扇天窗,從而對自己所從事的醫院設計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當時方案調整的節奏很快,經常是上午到醫院各科室去講解方案、溝通醫療功能需求,下午科室內部討論后收集匯總意見,晚上與建設指揮部開會研究修改圖紙,第二天接著再來一遍。
如此反復歷時兩個月,就是每天晚上邊討論便修改,基本上都會到凌晨1、2點,強度很大,大家都很疲勞。我們的同事給解放軍總醫院項目組起了個生動的稱呼,叫“301夜總會”。另外,醫院的大專家都對自己部門的設計布局和流程有獨特的設想,經常會出現在理念上與設計組有很大分歧的情況,這時黃博士總是能夠在耐心聽取需求、充分溝通思想理念的基礎上,迅速找到很有創意的方法,既尊重醫院使用者的意見,又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構思出恰當而且巧妙的建筑空間去適應并且提升醫療功能布局的特性。經歷過思想火花的反復碰撞后,中元醫療設計的技術先進性得到醫院的高度認可,為以后持續設計解放軍總醫院的其它項目建立了良好的互信關系。與此同時,我們也通過與在各自領域都出類拔萃的醫療專家溝通中學習到很多先進的醫療流程、醫院運行等相關知識,可以說經歷過這樣緊張高效的設計過程,中元醫療設計團隊的整體技術水平、意識素養和戰斗力都得到很大的錘煉,上了一個新臺階。
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圍合綠化庭院
簡單即最好
HCD:你最喜歡哪種類型的建筑設計作品?
李輝:我喜歡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去那里能夠徹底放松心情,同時也會獲得很多靈感。博物館建筑首先要好看,或者有很鮮明的特點,能夠吸引人;其次,博物館的空間格局是為了最大程度地展示藝術品的美,很純粹;還有就是博物館的參觀動線是需要精心設計的,完全圍繞著人們的體驗感受設計流程。這其實和醫院建筑的要素很接近:易用、高效、交流和信賴。
HCD:你最欣賞哪一位建筑師?
李輝:貝聿銘大師。首先我覺得醫院的最基本設計原則與貝先生的設計哲學比較貼近:黃錫璆博士一直在指導我們,對醫院設計來說,最簡單就是最好的(The Simplest is The Best),這一條也是我在所有設計項目的首要原則。貝先生的設計始終以簡約的幾何形體表達出最直接、最深刻的建筑形象和空間體驗,同時幾何原型也是人類共通的情感認知。我們可以看到,凡是好的醫院建筑,基本都是簡單明晰的總體布局,很少有過于復雜的形象和功能結構。畢竟,醫院好用才是第一位的。
另一方面,貝聿銘大師獨到的東方哲學思想很符合中國現階段的社會思潮變化。中國在努力建設現代化強國,文化自信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明確訴求。作為全球范圍高度認可的華人建筑師,貝先生設計作品中展現出來的藝術氣韻和思想內涵既有世界性又有地方性,對中國建筑界提升整體設計水平、塑造中國在世界舞臺的新形象有重要的指導和啟示作用。
貝先生的香山飯店、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蘇州博物館等建筑設計理念和建筑空間秩序,對我在很多項目設計創作時的啟發很大,也促使我在建筑布局、風格方面側重于秩序、實用、簡潔和大氣。
衢州市中心醫院,總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于2018年開始建設,預計2020年10月完工
HCD:在設計不同類型的醫院時,哪些方面是共通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李輝:醫院建筑的主要構成要素是比較穩定的,包括患者、醫護人員、場所、儀器設備,當然最關鍵的是通過疾病和傷痛這個核心要素把所有要素聯系在一起。盡快消除疾病恢復正常生活狀態、緩解就醫過程中的痛楚和提供必要的生理、心理支持是在進行醫院建筑的功能布局和空間環境設計時刻要審視的標尺。因此,流程高效、環境安全和心理緩解安慰這三方面是所有醫院建筑機能對使用者來說最重要的特性,而且這些特性相互之間能夠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當能夠把握最主要的醫療建筑機能規律后,設計創作就獲得了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每個醫院的背景、定位、環境和愿景都不一樣,在進行醫療功能規劃和建筑空間形態塑造時會有不同的側重。比如,在城市核心區建設醫院和在城鎮化發展新區建設醫院,醫療功能布局的結構性和使用特性有很大差異,建筑形象要分別考慮對周邊既有環境和風格的協調;另外項目投資是考驗設計師真正能力的一個指標,醫療建筑的建設成本很大,通行的標準是一般住宅建筑造價的三倍,因此要特別注重資金的使用的有效性,要做到好鋼用在刀刃上。
很多新的醫院建筑在非醫療功能的公共空間上花了很大力氣,有很多巧妙精彩的視覺感受,但經常導致醫療流程的不直接、不方便,另一方面公共空間面積占比偏大,而且這部分建筑空間往往需要高價格、高品質材料來出彩,這就相應占用更多投資比例,反而影響醫療功能的正常投入。所以醫院建筑的成功與否,主要是看是否做到“好用耐用,歷久彌新”,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追求更豐富的創作可能。
衢州市中心醫院主入口全景
HCD:您在做醫院設計時,如何把握醫院的建筑形式和功能?
李輝:剛出校門的建筑師經常陷入到功能和形式的片面追求上去,很難做到兩全其美。其實這兩者不是對立關系,只是在設計的初級階段,對建筑功能和空間都沒做到胸有成竹,才會顧此失彼。就像食物一樣,好看不好吃、或者好吃不好看,都不能稱作美食,色香味俱全才是上品。醫院建筑就更難做到這兩者的完美結合。用通俗的話來說,醫院要是能做到“好用好看”,那就是難得的精品。
HCD:在您主創的設計項目中,最喜歡的是哪個?為什么?
李輝:我感覺目前整體性最好的醫院是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在醫療技術、建筑藝術和生態和諧方面都有很突出的特點,醫療功能和建筑空間、環境、形象之間的融合度很高。這是在特定時間、特定條件下出現的醫院建筑,建設背景、醫院使用者、地點生態環境、設計能力,還有建設過程的深層次管控,今后不太可能再復制。
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門診樓入口
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是由醫院高水平的醫療專家、中元最精英的設計專家以及一支龐大專業的建設管理團隊緊密結合,在五年時間里全心投入、集體創作出來的醫院建筑藝術精品。海南分院的醫療功能、建筑空間、環境景觀、地方特色以及解放軍總醫院的愿景內涵結合得有機自然,渾然一體,無論是患者、工作人員,還是來訪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建筑自身所蘊含的效率、秩序,陽光、綠色,豐富親切的建筑形象和空間也很好地促進了人們的交流互動與對健康生活的積極向往。從2012年建成到現在,它的形神合一的設計理念、人性化使用細節、綠色先進技術的應用仍然處在一個非常領先的位置。
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架空休息環廊
功能賦形
HCD:當前醫院建筑的功能布局和工藝流程有哪些變化,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出現改變?
李輝:國家對醫療服務的定位從治療轉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醫療體系改革不斷有新的突破,智能化技術在很多方面改變了人們生活的方式。相應地,醫療服務也從單一的疾病治療轉化為預防保健、疾病救治、機能康復以及養老階段的健康維持等一系列相關內容。醫院的功能格局和工藝流程在供應體系、診療模式和服務環節等三個層面會出現放射狀、鏈條化和并置式三種形態。
從體系上說,建立自上而下的醫療醫學服務管理體系能夠提高各等級醫療機構基本醫療服務的同質化,就是說以高等級醫學中心帶動基層醫院的綜合能力和技術水平,同時將急難重癥集中到高等級醫療機構也能夠更充分有效地發揮人員和醫療設施的作用,減少資源浪費。比如在醫聯體內,各個醫院的功能布局保持基本一致,主要醫療流程有統一標準,但根據等級不同有側重地配置功能科室。
另一方面,非直接醫療功能將會通過智能技術應用或社會化共享服務減少在醫院建筑空間的占比,類似于掛號、收費、等候、取藥等環節都逐漸在手機或計算機終端上實現預約、辦理,醫院內的停留、等候面積將減少,建筑空間將用于更關鍵的醫療功能上;餐飲、洗衣、藥品配送、潔凈用品供應等,都可以進行社會集中采購,甚至一部分檢驗、病理分析的功能也可以由經過認證的第三方來統一提供,這樣就使醫院的精力更集中于核心醫療服務上。
還有由于社會總體醫療費用控制和診療體系的完善,許多固有的醫療程序都會向簡易化、精細化和集約化發展,處于門診部門的日間治療功能將會占更大比例,以此壓縮住院治療時段,不同層級醫院的轉診對接環節會得到加強,??瓶祻歪t療機構與綜合醫院的協作會更加緊密等等,都會使醫療服務從原來的單一線性結構向多點式網絡化結構轉變。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濱海醫院,總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2018年10月竣工
HCD:科技賦能的新時代,未來的醫院建筑空間會有哪些變化?建筑師應如何迎接未知變化?
李輝:醫療功能引導醫院空間形態,先進的醫療科技會引發很多新的醫療工藝流程。
建筑師需要盡快理解科技賦能的能動性,不能局限在對醫療流程的被動服從,而是對新的醫療功能需求做逆向推導,我稱之為“功能賦形”,用新的建筑空間形態去裝載、實現這些新科技、新功能。
另一方面,醫院建筑建成后將會持續使用很多年。新的理念是,當一所醫院建成使用之時,才是醫院建筑全生命周期設計服務的開始。所以醫院建筑空間的彈性、可塑性,建筑機能的延續性和完整性是當前醫院建筑設計不能忽視的特性。很多設計單位在確定建筑方案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給醫院后續的功能改造造成很大困難,當然這需要在設計階段投入更大的精力來考慮當前和未來的關系,下棋只思考當下的一、兩步是遠遠不夠的。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濱海醫院門診樓
HCD:身為建筑設計的中堅力量和設計部門的總負責人,經營與創作是否有矛盾,怎么解決?
李輝:既是院長又是總設計師,的確是個兩難的角色。主要是時間和精力不夠,其實兩種工作性質對設計項目的整體把握有相互促進的作用。作為院長,能夠與醫院的院長層面直接深入探討和決策醫院建設思路,減少傳達環節;作為總設計師思考時,從認識上更具備全局意識,能夠換位思考,從醫院使用者、管理者的角度來看待醫院發展,又可以根據設計人員情況制定合理可行的設計原則,對設計項目的定位和目標非常清晰。
目前醫療設計一院的運行原則有些類似蘋果手機,即軟件硬件一體化,幾位院長和項目總設計師負責項目的全過程設計、進度和質量管控,項目的成熟度和完成度都有保證。解決辦法也沒有什么訣竅,首先是抓大放小,每個項目分析清楚關鍵要素,依靠整體團隊分解消化各項具體工作;然后就是多培養復合型人才,讓懂經營的人員多掌握醫院設計知識,給有潛力的設計師多創造前期策劃和經營的機會,這樣就有更多的人一起來分擔工作壓力,也能夠逐步健全設計團隊的人員配置。
HCD:中元公司老、中、青幾代建筑師怎樣進行傳承與創新?
李輝:我在中元的工作經歷是非常傳統的“師傅帶徒弟”過程,這個方式是中元建院幾十年來一直傳承下來的傳統。黃博士非常耐心熱情,對很多批年輕人的成長都盡心盡力,培養了一大批設計人才。有很多同事都是這樣,在中元經過有經驗的前輩精心指導,逐漸成為有一技之長的行業專家,都是中元的中堅力量。但這種培養方式太漫長,已經不太適應新時期的生活和工作狀態。
現在的設計行業和以前有很大不同,工作節奏快、強度大,年輕人也有很多不同的職業選擇,流動性很大。我們借鑒了一些國外設計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辦法,從職業規劃和素質培養兩方面入手,為年青人打好走向職業生涯的基礎,也形成中元醫療的凝聚力。在醫療一院,設計崗位是開放公平的,所有的年青人都會接觸到醫院設計的全過程,可以在設計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側重,經過幾個項目的磨練后,能夠比較清晰地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同時每個項目的每個專業都配備有經驗豐富、甚至是行業權威作為負責人,參與到具體設計之中,能夠言傳身教地對年青人進行實際指導,使他們少走彎路,盡快了解和掌握設計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樣的方法能夠在保證設計質量的基礎上上規模、成批次地培養年青人迅速成長,盡快承擔更重要的工作職責,也基本保留了中元一貫的“老帶新”傳統。
李輝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濱海醫院驗收隔震設計
HCD:想和剛剛走上建筑設計道路的年輕人說什么?
李輝:醫院建筑設計師可能是整個建筑設計行業里最辛苦的一類,既要精通嚴謹的醫療工藝流程,又要有打破常規的藝術想象力,而這兩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互制約甚至沖突的。首先設計師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基本掌握其中的一項,更不用說雙管齊下,那要付出比了解其他的建筑類型多出一倍的精力和時間。所以醫院建筑師的成長過程很漫長,一般需要6~7年才能初步理解醫院的基本規律,成才率很低。在中元這樣的專業環境下,經過10年左右時間才能夠判斷一位建筑師是否能夠真正出師。這在當前建筑設計行業整體浮躁的大環境下,顯得很不合時宜,所以有才華的、又能堅持下來的年輕人不是很多。但真正全面掌握醫院設計的內涵之后,建筑師就會發現其中蘊含的無窮魅力,就是如何用創造性的建筑形式更加巧妙地實現醫療功能,而這會形成一個不會休止的良性循環,螺旋上升。同時設計師對自身工作或者從事的職業、事業也會產生全新的認識,能夠體會到出色的醫院設計能夠為救治和幫助患者提供便利、能夠為自己生活的社會創造更美好的環境,這些都會成為自己堅持和熱愛所從事職業的動力。
本文刊登于《醫養環境設計》雜志2019年第2期 編輯:馬志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