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旅游系統推進“廁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梢妿鶈栴}不是小事,它猶如一面鏡子體現著經濟發展成果、社會文化,折射出公民的個人素質及道德修養。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文化積淀的文明古國,在享譽世界的茶文化、餐飲文化、制造文化以及傳統文化背后也同樣存在人們閉口不談的“角落文化”。作為旅游大國,我們經常會發現景區廁所外排長隊、廁所異味濃重或是找不到廁所的現象,這些與公廁的選址、平面布置、內部裝飾都有很大的聯系。
醫院“廁所革命”是給醫患最大的福利
在醫院中患者渴望擁有一個整潔干凈的就醫環境,而廁所在醫院中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角落。就急診而言每天會接診不同病癥的患者,當然也會有好多家屬及患者詢問廁所位置。
假如一位病重家屬詢問廁所,剛進廁所不再是廁所異味,而是淡淡的清香、整潔的地面與頂棚、干燥潔凈的廁位,這一切都給人以舒暢、愉悅的心境,有效地緩解了患者及家屬就醫過程中的焦慮感。
“廁所革命”對于醫護人員也是一種極大的福利,那些工作繁忙的醫務人員可以將工作煩惱暫時拋到腦后,進入如廁環節是每個人每天無論發生任何事都會占用的時間,是絕對私人的專屬時間,
“廁所革命”將為醫患雙方提供一個良好的私人空間,人們將不再為手紙而滿臉惆悵,不再為廁所的異味而影響心情,不再為無處放置的衣物而手足無措;其次“廁所革命”為醫護人員和患者建造了一個能夠滿足個人隱私及使用需求的空間,與其他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平等的一種共享空間。
醫院廁所要真正達到上述水準需從多方面進行改進提升,
本文以平面布置創新為切入點,在技術層面嘗試解決本源性問題,從而契合醫院廁所改革的目標。
內部規劃不合理是
醫院廁所的主要問題
客觀來看,我國公共場所的廁所普及程度與以往比較已有很大的提升,國內一些旅游文明城市更對公共廁所的普及率非常重視,但這只是廁所改革的一個方面,更多的問題來自于廁所內部。
▲ 圖1 廁所實景(來源:百度圖片)
01 平面設計呆板
許多公共建筑內的廁所設計仍是按各類建筑設計規范中的相關條例進行廁所內設備配比以及室內布置,這些規范有許多早已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腳步。
1.參考標準“過時”
例如《綜合醫院設計規范》最新版為2014年發布的,而《民用建筑設計通則》仍沿用14年前的版本,如此“過時”的標準又怎么能引領符合時代發展的設計呢?
因此從最基本的層面來看問題,首先就要在平面設計上下功夫,先對廁所本體重新組織部署,形成一種標準化的、適應時代的平面模塊,在針對每個醫院的特有環境采取“生長式”的調整以解決相似而又存在差異的實際問題。
圖2是某醫院公共廁所平面圖,此平面按當前各類規范標準《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50352-2005》、《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2016》、《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的相關規定進行設計,從細節以及總體來看均沒有問題。
可是這樣的平面布局在人流密集的旅游、商業以及醫院等核心區域已不堪重負,我們經常能看到女廁門口排起的長隊,這樣的現象并不能靠簡單的廁位配比來解決,哪怕提高女廁廁位數相對比例也難以做到將所有廁位功能發揮到極致,因為男、女廁間存在的人工“屏障”阻礙了使用率。
▲ 圖2 某醫院公共廁所(來源:筆者自繪)
2.設計理念固化
廁所使用功能最大化利用不能受傳統思想所困,當然解決問題并不是靠簡單的拆墻、砌墻,必須找到問題的根源:設計理念的固化。長久以來的設計習慣深深的影響著設計師與業主,盡管實際使用并不盡如人意但廁所仿佛是一處被所有人忽視的角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設計師們流水線式的繪圖出圖,業主似乎總是關注著裝飾的美觀與否而不會在廁所內駐足片刻甚至仔細揣摩一番。沒有人注意到廁所其實是公共建筑內一處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灰色區域,之所以認為其具有模糊的“灰色”屬性,主要因素在于對于廁所的定義正在不斷被刷新。
當社會發展帶動了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后,廁所將不同于以往的馬桶、水池、衛生紙的刻板印象,它被賦予了新的使命與屬性。
▲ 圖3 瑞士烏斯特公共廁所(來源:百度圖片)
圖3是瑞士烏斯特公廁,整體墻面由折疊的彩色鋁條排布而成,鋁條的數量、規格以及色彩都是可改變的,便于公廁與周邊環境相匹配。折疊的鋁條有一定厚度,使得墻面形成各種不同角度的反射角,再加上鋁條之間細微的顏色差別,光線和色彩會隨著太陽位置和觀察角度的變化而不同。
它所帶來的使用功能很簡單:只有兩個無性別廁位,但它與眾不同的造型以及模塊式的風格是具有裝飾與組合屬性的,可以創造出適合城市自身風格的廁所單元。
02 忽視功能設計
而又如圖4在日本的某公共廁所無障礙衛生間內的設備配置,嚴格按照無障礙設計規范進行設施布置,處處體現人體工學的應用以及對特殊人群的關懷,它具備了人性化的屬性。
一個好的公共廁所必然具備的特點是適用和實用,適用主要針對普羅大眾:不同年齡的人群、不同性別的人群、不同身體狀況的人群;實用主要針對其自身構造:潔具的使用簡易性及耐久性、潔具布置的人性化。這些是現今許多廁所欠缺的,而廁所這一類功能性建筑的最大使命卻恰恰是其內在的使用空間,本末倒置的設計將會阻礙社會的文明發展。
▲ 圖4 日本某公共廁所(來源:百度圖片)
正如以上兩個國外廁所的案例所要表達的設計思想,現在的社會需求、生活習慣以及價值觀時時刻刻地影響著設計趨勢,不能以原始社會如廁的唯一要求為準則來開展新時代的共享式建筑的設計,只有建造出能夠在多方面契合人們潛在目標的功能空間,才是這個時代真正需要的廁所建筑。
醫院“廁所革命”從何做起?
01 細化功能設計
醫院與許多其他類型的公共建筑相比具有較長的人流密集時段、特殊使用人群數量等特點,總體來看大量的共性背后隱藏著許多個性元素。
1.便利性
首先是針對病患這類特殊人群,其數量是其他類型建筑所不具備的,所以必須充分考慮其使用時的便利性,從潔具以及設施的設置入手,達到無障礙標準(下表),同時考慮緊急呼叫按鈕以防意外發生。
醫院無障礙廁所設施設計標準
2.多樣性
其次醫院就醫人群存在多樣性,必須按全年齡段考慮廁所功能設計,要特別注意到嬰孩的體型特殊性對潔具、設施的影響。
▲ 圖5 第三衛生間(來源: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2016)
根據《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2016》中的第三衛生間的平面示意,在以往的無障礙廁所平面的基礎上相應配備兒童專用洗手盆、坐便器以及可折疊的兒童安全座椅、多功能臺,這樣的無障礙廁所兼顧了成年人與兒童的使用需求,也指明了更人性化、更細致的設計導向。
02 共享空間設計思想
1.共享空間設計
共享空間是一種面向各類人群并具備特殊使用功能的空間形態。在商場中已能見到共享休息室、K歌室等,其新穎的概念、精致的裝修吸引著顧客,這類顧客通常需求比較單一,為了單一的目的進入共享空間并且不分年齡、性別,唯一的區別是需求。共享式廁所就是基于這樣一種通過需求分流人群或稱之為篩選人群進入相應功能區的設計思想。
2.共享衛生間的基本形式和功能分區
圖6、圖7是共享式衛生間模塊的兩種基本形式,模塊由小便室、無性別衛生間、母嬰室以及無障礙衛生間四大功能區組成,工具間與上下水管井的設置方式較多,不在圖中示意。兩圖均假設走道在下方且只有這一處走道,由于使用者行動不便,無障礙衛生間的門直接開向走道,根據建筑平面尺度不同將母嬰室與無障礙衛生間分別從兩個方向上拓展,由此形成了兩種模塊。
3.共享衛生間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分男女廁
模塊建筑面積均在50㎡左右,小便斗與廁位數量都為10個,按現行規范來看,兩者1:1的比例并不符合規范要求,但是規范是在男、女廁所分別設置的基礎上規定的,而共享式廁所模塊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再分男、女廁,根據如廁方式將小便斗與大便器分開設置,無性別衛生間建筑面積占每個模塊的50%以上,無論在使用率還是功能配比上都體現共享空間的核心思想。
▲ 圖6 共享式衛生間模塊一(來源:筆者自繪)
▲ 圖7 共享式衛生間模塊二(來源:筆者自繪)
4.無障礙衛生間與母嬰室最好單獨設置
無障礙衛生間與母嬰室的單獨設置主要是考慮到空間利用的唯一性,兩者合一會將單體面積增大,而醫院的密集人流所帶來的使用率不允許功能交叉造成的等待,因此兩者單獨設置最為合適。小便室的尺度主要取決于小便斗的單排或雙排設計,根據規范其至對面墻體或潔具的距離1100mm為適宜尺度,因此沿墻相對布置為最佳方式。
5.“裝配式”衛生間指日可待
另一方面基于共享空間設計思想的新型廁所模塊體現了一種可持續擴展的可能性,模塊可從兩個方向向外擴展,增強了衛生間的靈活性,這也是將功能區單獨細分后所帶來的好處。同時這也非常符合目前裝配式建筑的應用環境,四大功能塊可以組合布置于醫院或其他公共建筑的各個位置,單獨或協同完成廁所功能。
6.醫院廁所設置應結合科室及使用需求
在廁所選址時充分結合科室特點以及樓層平面,盡量對稱、固定布置,某些科室需要單獨廁所的情況則另行設置,例如采血化驗窗口附近必須設置廁所以便取尿液、糞便樣本。在龐大的醫療綜合體中廁所設置的總原則是“樓層間縱向對齊,樓層內均布對稱”,滿足便于尋找、便于使用的目的。
醫院“廁所革命”三部曲
本文所要提出的醫院廁所革命解決方案之一共享式廁所所帶來的關鍵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功能性:廁所內部設施按標準數量、尺寸配備,任何一處廁所都能滿足各類人員的如廁需求。
2.靈活性:新型共享式衛生間模塊為基礎,從縱橫兩個維度靈活組合與拓展,打造適合實際情況的廁所平面。
3.共享性:打破傳統思維,借鑒其他共享式場所的運行方式、設計理念,將廁所的功能與定位進行延伸,通過廁所革命打造一個多功能、高標準、可持續的如廁環境。
參考文獻
[1]萬甜.“廁所革命”背景下旅游公廁的建筑設計—以“氣泡”廁所為例[J].中國房地產業,2016,(5)
[2]GB50763-2012,無障礙設計規范[S]
[3]GB51039-2014,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S]
[4]GB50352-2005,民用建筑設計通則[S]
作者簡介
張軼鋒:中國科學院附屬腫瘤醫院 (浙江省腫瘤醫院) 總務科(基建辦)工程師、注冊建筑師、項目管理碩士